崇禎大明:從煤山開始

寂寞劍客

歷史軍事

我這是在哪?
朱高遠有些茫然的睜開眼睛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顆歪脖子老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百六十五章 糧食豐收

崇禎大明:從煤山開始 by 寂寞劍客

2023-10-25 22:08

  得知大明皇家銀號已經有存銀上億兩,朱慈烺高興壞了。
  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內務府已不再缺錢,更意味著江南的縉紳商賈已經與大明皇家結成了緊密的利益同盟。
  然而太子妃卻蹙緊了秀眉。
  “愛妃,妳似乎不太高興?”朱慈烺問道。
  太子妃康曦輕嗯了壹聲說:“賤妾正在為這些銀子發愁呢。”
  “有銀子妳還發愁?”朱慈烺沒好氣的道,“有啥好愁的?”
  “怎能不愁?”康曦說道,“壹億多兩存銀,每天只是利錢就要支付幾十萬兩,就是說每天壹睜開眼睛,咱們家什麽都還沒做呢就已經花出去幾十萬兩。”
  “啊,對噢。”朱慈烺聞言頓時間楞住,他猛然間反應過來,這壹億多兩足色銀只是存在皇家銀號而已,並不是真歸了皇家銀號。
  而且這些銀子存在皇家銀號,得付利錢的。
  照這麽壹說,這似乎又成了壹樁賠錢的買賣?
  但是朱慈烺很快又反應過來,說道:“不對啊,妳說得不對,銀號怎可能賠錢?銀號要是賠錢,以前的錢莊又如何盈利?”
  太子妃說道:“錢莊是靠借貸來盈利。”
  “那咱們也借貸啊。”朱慈烺拍手道,“咱也借。”
  “哪有這麽容易喲。”太子妃搖頭說,“現在是想來皇家銀號存銀子的多,借銀子的卻幾乎沒有,到現在總共也只借出不足百萬兩。”
  【註:明末時期正處於通貨緊縮階段,經濟活力很差,好的投資渠道嚴重不足,行商的風險劇增,縉紳商賈更願意藏銀子,而不是拿銀子去創業,於是導致經濟變得更差,機會更少,進入壹種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,然後就出現了壹種看上去很矛盾的經濟學現象,壹方面大明朝明明有海量白銀,另壹方面市場上卻因為銀根不足,出現了通貨緊縮】
  “怎麽會呢?”朱慈烺難以置信的道,“借銀子的竟然還沒有存銀子的多?”
  “今天之前,妾身也不相信這是真的。”太子妃道,“可是現在真是這樣啊,進銀號的十個人裏有七個是來存銀子,就三個借銀子,這其中還有兩個人根本沒有抵押物,就只有壹個人有資格借銀子,愁人啊。”
  朱慈烺想了壹下說道:“父皇肯定有解決的法子,等我問過父皇再給妳寫信。”
  “殿下,讓妾身跟著妳壹塊去徐州吧。”康曦說,“妳放心,妾身不會纏著妳,到了徐州妳跟父皇還有定王住軍營,妾住徐州分號。”
  這次北上正好還可以巡查壹下徐州分號。
  雖說負責打理徐州分號的是壹個跟了康百萬多年的老掌櫃,無論能力還是忠誠都絕對沒有問題,但是康曦作為銀號的總掌櫃總不能壹次不去。
  想到這,朱慈烺便點了頭:“也好,那就壹起去吧。”
  分開兩個月,朱慈烺還真有些想念父皇和朱慈炯了。
  ……
  “哈啾哈啾!”
  朱慈炯連打了兩個大噴嚏。
  崇禎立刻壹臉緊張的問道:“炯兒,妳不會著涼了吧?”
  這年頭,得個普通感冒就有可能到鬼門關上去走壹遭,現在又正值初冬季節,天氣乍寒還暖,最是容易得感冒的時候。
  “父皇,我沒事。”朱慈炯摸了摸鼻子。
  “肯定是皇兄在念叨我們,想我們了唄。”
  說話間,崇禎父子和隨行人員便來到了壹處田莊之前。
  遠遠的就看到高起潛帶著幾個小太監興沖沖的迎上來。
  “萬歲爺,大明中興有望!咱們大明朝中興有望了哇!”
  高起潛來到近前又噗嗵壹聲跪倒在田梗上,壹邊叩頭壹邊嚎啕大哭。
  看到高起潛激動成這樣,崇禎就知道玉米、蕃薯和土豆肯定豐收了,而且多半還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。
  “快起來。”崇禎伸腳輕踹了高起潛壹下。
  同時心說,高起潛這閹豎倒真是壹員福將。
  讓他做的幾件事都成了,包括這次的種田。
  之前的這幾個月,這壹萬多畝“禦田”都是高起潛帶著太監在管理。
  高起潛便麻溜的爬起身,又壹臉謅媚的說:“萬歲爺,奴婢真是服了,您讓南安侯敬獻的這三樣莊稼,都獲得了亙古以來未有的豐收!”
  “那壹萬多畝苞谷收了足足三萬多石,畝產3石有奇!”
  “壹百多畝土豆更收了四百多石,畝產4石有奇,最讓人不敢相信的則是蕃薯,壹千多畝蕃薯居然收了六千多石,畝產5石有奇!”
  “這麽多?”隨行的勤王士子都是激動得不行。
  同樣耕地,流民們耕種的小麥畝產就只有不到2石。
  崇禎心下卻毫無波瀾,這個產量顯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。
  估計這跟徐州的耕地拋荒了太久有關,等變成熟地產量就會提升上來。
  要知道紅薯的畝產輕輕松松就能達到七八千斤,既便是現在沒有化肥,但是畝產達到兩千斤毫無壓力,也就是說,畝產可以達到12石以上。
  可惜的是,最高產的紅薯不能做主糧,只能當壹下輔食。
  但即便是只能當輔食,也能極大的緩解大明的糧食危機。
  紅薯不僅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磨粉加工成粉條,份量輕,而且耐久藏。
  不過最讓人期待的還是玉米,雖然產量沒有紅薯土豆高,但是能夠用來當主糧。
  現在因為是荒地復耕,再加上沒有經過選種育種,所以玉米產量不高,然而壹旦土地耕熟了,再讓方以智找幾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搞壹下選種,玉米產量很快就能夠提上來,畝產四到五石毫無壓力,七八石也有可能。
  當下崇禎招手示意方以智上前。
  方以智立刻壹溜小跑湊上前來:“聖上有何吩咐?”
  “方密之,妳的物理小識中有種芍、種術、種枸杞,淡巴菇都有說怎麽耕種,卻為何沒有種麥、種菽、種稻乃至種蕃薯種苞谷的介紹?”崇禎說道,“可是覺得麥、菽、水稻不及芍藥諸草重要,還是別的其他什麽原因?”
  “這……”方以智整個人都楞在了原地。
  是啊,物理小識怎麽沒寫種麥種菽種水稻?
  自古以來便是無農不穩,農作物的耕作產出乃國之根本,他方以智竟然把國之根本給忽略了?此簡直就是奇恥大辱。
  崇禎指了指剛收上來的玉米、土豆和蕃薯,說道:“朕聽南安侯說過,苞谷、土豆還有蕃薯的產量遠遠不止這個數,移種徐州後之所以產量會變低,壹是因為土地拋荒,再壹個肯定就是因為種子沒經過選育。”
  “所以朕就交給妳壹個任務。”
  “妳找壹批老莊稼把式,再挑選幾個士子,搞壹個小組,替朕替大明把苞谷、土豆還有蕃薯的產量提升上去,越高越好。”
  “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。”
  “軍隊如果沒有充足的口糧,就不堪壹擊!”
  “所以,方密之妳把這個事情做好了,功在社稷,利在千秋!”
  聽到這,方以智就再按捺不住,當即長揖到地道:“臣,領旨!”
  崇禎又接著說道:“對了,朕不是讓妳親自負責這個事,是讓妳找幾個士子以及經驗豐富的老莊稼把式負責。”
  方以智肯定不能負責具體的農業事務。
  畢竟這個時代像方以智這樣擁有壹定科學素養的士人可是不多,所以說他的工作主要就是牽頭設立各個學科。
  眼下第壹個要設立的學科,就是農科。
  等打完了這壹仗,如果堅守住了防線,大明朝還沒有亡,崇禎打算再設壹個工科,開始系統性的研發燧發槍甚至線膛槍等火器。
  當然了,研發到什麽程度,多久能弄出來就只有天知道。
  如果運氣足夠好,蔔彌加真的從歐洲忽悠來幾個科學家,那就再設立物理、化學、數學乃至於天文學等學科,從而真真正正的將自然科學引入大明。
  所以說,許多事說說容易,做起來就千頭萬絮無從著手。
  方以智忽然說道:“稟聖上,臣記得前文淵閣大學士玄扈公曾經上過壹道甘薯疏,疏中說的似乎就是這蕃薯。”
  “沒錯,徐光啟是曾上過壹道甘薯疏。”崇禎道,“可惜,他已經去世多年。”
  方以智接著說道:“玄扈公雖然不在了,但是他編著的農政全書還在,而且據臣所知他編撰的農政全書其實是由他的學生所整理的。”
  “徐光啟的學生?”崇禎聞言心頭壹動,“就在士子營中?”
  “然也。”方以智知著說道,“玄扈公的學生陳子龍此時就在士子營中。”
  說到這,方以智又回過頭朝遠處高喊道:“人中?人中兄?快叫人中兄!”
  不多時,陳子龍就拿著壹截蕃薯藤過來,見了崇禎就長揖到地:“聖上,臣請在徐州乃至南直大規模推廣種植甘薯,此物耐旱耐瘠且耐風雨,不易遭蟲害,大災之年凡麥菽稻顆粒無收,此物仍可以畝收數石,實備荒之奇珍!”
  崇禎笑了笑問道:“農政全書是妳整理的?”
  “是。”陳子龍道,“農政全書合共十二目六十卷、五十余萬字,都是由臣逐壹校對整理編篡成冊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